11月4日
墨爾本地廣人稀,是一個花園城市,家家戶戶綠樹花草成蔭。
每個居民點都有佔地不小的公園,設施齊全,供人們休閒娛樂。今天到居所附近的公園 Lysterfield Park 閒逛,雖說“附近”也需要駕車前往。
看到了在遠處跳躍的袋鼠 kangaroo,澳洲號稱袋鼠國,但是3週旅程中這是僅有的一次偶遇。
11月5日
澳洲領土廣袤,海岸線漫長,大小海灘遍佈各地,今天去最靠近市區的聖基達海灘 St Kilda Beach 遊覽。這裡也是著名的海水浴場,交通方便。春末夏初風和日麗,海灘上不少人戲水騎車,也有人躺在沙灘享受日光浴。
11月6日
去大洋路 The Great Ocean Road 觀賞十二使徒岩 The Twelve Apostles 是遊覽墨爾本的重頭戲,一清早搭巴士轉地鐵到市中心的旅行社集合地,坐上旅遊巴於八點準時出發,巴士司機兼導遊一路向遊客介紹景點的來龍去脈。大洋路全長約243公里,號稱全球最美的公路之一。由三千多名一戰退役士兵在巴斯海峽的懸崖峭壁間修築的公路,成為來墨爾本的遊客必訪之地。大洋路始於小鎮托坎 Torquay,巴士稍作停留,這裡也是衝浪者天堂。
接着來到大洋路紀念拱門,如今我們看到的已經是重建的第三個拱門。第一拱門年久失修,第二拱門毀於戰火。現在的拱門重建於1983年,牌匾上仍能看到火燒的痕跡。想當年從戰場回來的士兵用原始工具在懸崖中開鑿出這樣一條路,從1919年動工至1932年完工頗不容易。
中午,旅遊車在阿波羅灣 Apollo Bay 小鎮停下,讓遊客午餐休息。
巴士再續行了一個多小時,下午3時才到達十二使徒岩。
這是大洋路坎貝爾港國家公園 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 海岸外的一組石灰岩柱群,歷經數百萬年的風化和海浪衝擊而形成。儘管有 12 座岩石堆的名字,但可能根本不存在。 原有的九座石柱中,有七座至今仍屹立不倒。從最受歡迎的觀景點可以看到其中的六個,而第七個則位於主觀景台角落幾公尺外,去年剛剛倒塌。導遊介紹它們還有一個俗氣的名字“母豬與小豬”。天氣陰沉加小雨,海風凌厲,手持相機很難拿穩,一不小心相機就會被吹入大海。
旅遊巴再轉去洛克阿德峽谷 Loch Ard Gorge,距離十二使徒岩3.5公里,也是坎貝爾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十九世紀初這裡是英國送移民和囚犯到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殖民地的主要航道,海洋生態險峻,經常濃霧瀰漫,看不清航向,容易發生海難。1878年,一艘1,693總噸位裝備齊全的鐵殼三桅船--洛克阿德號就沉沒在此,僅兩人生還,峽谷便以洛克阿德命名。
Loch Ard Gorge
天氣放晴,這裡的石灰岩柱群看得比較清晰。原稱“島嶼拱門 Island Arch ”的石灰岩的頂端已經於2009年坍塌,只剩兩根石柱,以洛克阿德號沉船的兩位生還者湯姆和夏娃 Tom and Eva 命名。
原來的島嶼拱門 Island Arch 只能在資料圖片中看到
刀鋒崖 The Razorback 保留完好,有明顯的海水入侵跡象。
清晨六點多離開居所,旅遊車八點出發,僅在景點十二使徒岩及洛克阿德峽谷停留一個半小時,回程又要耗時近四小時,太緊湊了。理想的旅程應該由自己駕車,在阿波羅灣住宿一晚,時間就比較寬裕,如果天氣晴朗,還可以觀賞日出日落,據說很有看點。回程時旅遊大巴未循沿海岸的路線,改走高速公路以節省時間,回到市區已經晚上八點。簡單吃點晚餐,再搭地鐵回丹德農,公共巴士已經停運需勞煩親友駕車來接,頗覺過意不去,這躺行程太勞師動眾了。
(其它遊記請參閱:"環球遊記 索引","歐遊紀行","東遊漫記" 和 "浪跡天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