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關西攬勝 (禪意京都)

一早搭阪急電鐵到京都,約一小時到達河源町站,這裡是京都的市中心。轉乘巴士,在巴士上買了一日券,僅三,四個站就到清水道,離我們預訂的民舍數步之遙,順利的在信箱中取得鑰匙。這間民舍新開張不久,房間一大一小,設施齊全,物超所值,令人滿意。



放下行李就開始我們的京都之旅。這個千年古都薈萃了日本文化的精華,自794年至1868年漫長的一千多年歲月作為日本的首都,當時名為“平安京”,佈局模仿大唐當年的長安和洛陽。古都保存完好,二戰後期能免於盟軍的炮火可謂奇蹟,據說建築學家梁思成居功不小。東京只是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首都。

天氣陰沉沉,我們遊興不減,按計劃參訪東西本願寺。兩座寺廟在京都車站附近,搭巴士很快就到東本願寺。這是佛教淨土真宗大谷派總寺院,1602年從西本願寺分離出來,京都最大的木造建築。






天公不作美,在雨中我們走到西本願寺。該寺創建於1272年,是京都最大的寺院,供奉開山始祖親鸞聖人。




走上御影堂的木階梯級,必須除鞋置於膠袋中,內部工作人員的鞋和傘則整齊劃一的放在門側,日本人做事的認真可見一斑。



御影堂內沒有供奉菩薩塑像,入門只見信眾席地而坐,有人在講經,好像在進行一場法事。而中國傳統寺廟則由巨大的如來佛像佔據了主要空間,對比鮮明。



御影堂旁邊有走道與阿彌陀堂相連,佛堂空間也相當大,同樣不見佛像,據說只有很小的佛像在內廷供奉,兩個佛堂前的庭院相當寬廣。






春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中午時分我們乾脆到京都車站去避雨。為紀念平安(京都又稱平安京)遷都1200年,京都車站於1997年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場大樓,衣食住行功能齊備。我們找到了位於車站頂層的”拉面小路“,這條小路匯聚了十多家風味各異的面館,就在這裡吃個簡約的午餐。




下午搭車到稻荷山麓,去遊覽伏見稻荷大社,走出車站一路商舖連綿。




一個大大的鳥居,標示進入了表參道,神的領域。雨中有穿和服的少女,和櫥窗裡的人形相映成趣。




進入稻荷山門雨勢不減,遊客興致依然,善男信女們在水池邊作參拜前的漱口淨手。




步上樓門,左右兩側供奉着狐狸,即稻荷大神的使者。



經過樓門後面的外拜殿,就是稻荷本殿,信眾的繪馬掛滿一邊。




繞過本殿,於權殿旁就是大名鼎鼎千本鳥居的起點。



設置鳥居是起源於江戶時代的習俗,因中世紀後工商業逐漸發達,而稻荷神因主管豐產,也漸漸被工商業界敬奉,前來許願的民眾如果公司效益不錯或是個人祈願,就會在神社內捐贈一座鳥居,上面刻着捐贈日期,來表達對稻荷神的謝意。

所謂千本鳥居,實際有上萬本。從山麓到山頭密密麻麻延綿數公里,全部走完大約需要兩小時。下着雨,就不上去了,在玉山神社和奧宮附近溜了一圈即回。








看看周圍景緻,在雨中顯現朦朧之美。




雨中散步也是一種情趣,離開稻荷我們沿小徑走向東福寺。該寺始建於鎌倉時代,至今還保存着中世纪禅宗寺庙建筑的宏伟规模。







通天橋是秋日賞楓的好去處。


還有極美的枯山水庭院,下着綿綿細雨就沒有去觀賞。春雨中的寺廟在周圍環境的烘托下形成一幅完美的日本風情畫,一派和風禪意,予人印象深刻。京都有寺廟兩千多座,神社三千多,本地人也未必走遍,作為遊客只能選擇較著名的幾處走馬觀花而已。

雨越下越大,只能搭車回旅舍暫避,傍晚時分再出來到附近的日式連鎖店晚餐。日本的飲食店,即使規模再小再普羅,都一一標明所用食材的產地,通常日本本國的產品比進口貨貴,與中國相反。

(其它遊記請參閱:"歐遊紀行""秋遊關東""浪跡天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